標題:
千佛共修一日禪 -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(六十七) |
作者:
混元禪師開示 |
疑問品 第三 今天我們在這裡,首先歡迎中國大陸鬼谷子學術研究會四位貴賓,燕副祕書長、王副祕書長、司理事、朗理事,代表中國大陸十三億同胞,在這裡參加老祖師尊給我們的修行機會,參加千佛修證一日禪。 有今天這個因緣,不是一天、二天,一年、兩年或是十年、二十年的因緣,是無量劫來的因緣。在中國大陸文革以後,大家對心靈上的懷疑,因為時代的不同,整個人類的浩劫,尤其是我們中國大陸的同胞,心靈上佛法的浩劫,停頓了幾十年。這幾十年,有的雖然表面沒有在參與修行,但是在每一個心靈上的佛性種子,般若智慧,都沒有遺失,只是因緣的和合,沒有辦法確確實實的去行道、修行。 今天四位貴賓代表著中國大陸十三億的同胞,在這裡請法益,相信這次回去中國大陸後,會蒙老祖師尊慈悲的護祐,能?把每個人的般若智慧陸陸續續開發出來。我在這裡預祝四位貴賓、菩薩回去後,能?如願,願力都能?成。 下午二點,我們有鬼谷子學術研究會的交流,請燕副祕書長介紹老祖師尊鬼谷子幾千年來在大陸的示現,若有疑問,大家可提出來請教,還有政大黃春枝教授講解鬼谷子心法在台灣。師大簡曜輝教授講解鬼谷子與混元禪師。混元禪師是法,你們不要把混元禪師認為是人,那就搞錯了,是法,法怎麼契合,簡教授會來介紹。 上一節巳經把般若品講完了,今天我們要來講疑問品。 人在世間上處處都會有疑問,有疑就要問。所以老祖師尊開示我們,有問就要從教育立足點去契入。只要是人都會有疑,只有佛才沒有疑。有疑就要問,人與人間一樣,夫妻間也是一樣,沒有疑就不必問,所以疑問這一品非常殊勝。 一日,韋利史為師設大會齋。齋訖,刺史請師陞座,同官僚士庶肅容再拜,問曰:「弟子聞和尚說法,實不可思議。今有少疑,願大慈悲,特為解說。」師曰:「有疑即問,吾當為說。」 一日,並非指那一天,告訴我們人,任何一天,任何時刻,任何一個念頭都會有疑問。韋利史官僚為六祖惠能大師設大會齋來供養。 「齋訖,刺史請師陞座,同官僚士庶肅容再拜。」所以有人請吃飯,心裡就要有所準備,吃過飯,就會有事情。譬如有師兄姐,要請老師或師兄吃飯,我們就要有心裡準備,這飯不能白吃,這是示現現實問題。 當我們肚子填飽了,就要弘法利生,如果吃飽了,而不去說法、弘法利生,就如豬一樣,豬吃飽了就睡覺,這是豬的可貴。我們若這樣就不對了,所以當我們填飽肚子,就要應用肉體,以口說出有利益大家的話語,如今天台視所播出的正語,用口說出有利益眾生的話。 在六年前,有一位法師來到仙佛寺,要我去看她的道場,道場要重新蓋。法師就說了一段她的辛酸史。師父要她從南到北去化緣,有一天拿著?,就遇到一位老年人。一直說,講約三個小時,後來布施五十元。這位法師覺得很不是滋味。老年人又把錢拿回來,就請這位法師再說法來度我。 這位法師也就一直講,不能有不耐煩,不高興的表情,講約一個小時。這老年人就把五十元再放進去?。法師以為又加五十元,結果法師,也顯現很高興的表情,五十,五是吾,十是拾,撿回來,法師就說:「謝謝!」那麼這位老年人是誰?是阿羅漢的化身,因為只給五十,也不給一百或少,五十元講了四個多小時,也不端茶給尼姑喝。那麼韋刺史請惠能大吃齋後,再來請教惠能大師,所以我們在世間吃了人家的飯後,就要以我們的身口意來弘法利生。 「同官僚士庶肅容再拜。」要請師父說法,一定要頂禮、有禮。不能就說,喂!老師呀!這就很不禮貌,因為師父就是代表大家、每一位的心。惠能大師巳經成就了,代表每一位的心。所以我們要尊敬自己的心,也即尊敬佛、尊敬法、尊敬僧、尊敬一切善知識。 「弟子聞和尚說法,實不可思議。」弟子聽到和尚說那麼多的法,實在不可思議。和尚所說的法,沒有辦法去想的,沒有辦法用討論的,討論不到的,想不到的,太多太多了。 曾經有位大師級的法師來到仙佛寺,但是,他沒有出家。有一天就說:「張老師,你講易經易給我聽,易是什麼意思?」我說:「你來幹什麼?」「我來聽你講易的意思。」「是不是,要來考我。」「我不是要考你,要來聽你講易的意思。」我問他:「你從那裡來。」「從台中來。」「台中那裡來?」「台中南屯。」這就是易了,從你家到仙佛寺來,一條線來,即是易,易為念。 「實不可思議。」不是用檢討,不是用開會可以結論的。 「今有少疑,願大慈悲,特為解說。」今天有一點疑問。不能說有很多疑問,很多疑問,即是人生白走了。你們以後要請法,「師父!我有一點疑問。」若說疑問一大堆,師父也不會告訴你們,因為一大堆問題,我想到就會怕,那麼就跑給你追。即是一即一切,一切為一。因為你請示一個疑問,就將你所有一切疑問,答覆的了了分明。所以大家對任何師父請法,絕對不能說,師父!我疑問很多。疑問很多,表示,你尚未進入修行的境界。 「願大慈悲,特為解說。」願不是我頭腦的願,是心的願,願是代表法界一切眾生的願。願也是進入師父的心中。慈者是除?眾生的煩惱,將眾生的煩惱拿到身上來,然後施恩惠予眾生,是為慈悲。慈悲是佛、菩薩及大師,才能做得到,一般人要做到大慈悲,是不容易。要做到大慈悲,必須瞭解眾生的心,瞭解眾生的煩惱。 「師曰:『有疑即問,吾當為說。』」有疑即問,這分二段來解釋。一個是現在你我之間,有疑就要問。一個是內在的心靈在說話,我們的頭腦是假我,內在心靈是代表佛、代表菩薩、代表大師。所以我們頭腦,想很多事情的時候,有很多的煩惱,要去問心,是問自己的心,我這能做嗎?我能愛他嗎?我能接受他的愛嗎?我能這樣去做嗎? 一個法則,把老祖放在你心窩,然後問老祖,我能做這一件事情嗎?你可以向內問,或是六祖惠能大師,放在你心窩中,我有不懂的疑問,請您替我解說,靜靜的向內去問,你甚至會從心中跑出聲音來,也許能從心中激發出你的般若智,可行、不可行,會在你心中找出答案。 所以我們看到、聽到大菩薩、大法師在說法時。他是你內在般若智,或是你自己本心的示現。是一個啟示,不要把師父看在外面,他是在你的心中,不是在你的心外,這一點非常重要。大家回去就慢慢來練習,把老祖、鬼谷子坐在你的心中,與我們同向而坐。 那麼我現在在講話,是我心中的這一位在講話,不是我張某某在講話。這即是鬼谷子在我們心中的道理,我也希望有一天鬼谷子在我們中華民族所有炎黃子孫的人人心中,這是無上、無上的妙法。所以大家回去,就這樣時時把老祖坐在心中。 那麼剛才四位來賓穿著海青,元德師姐說要大家把雙手捧在胸前,即是把老祖捧在心中,若是海青穿著,搖搖擺擺手晃來晃去,那就是晃?魚,也像謝伯安、矮仔爺,是黑白無常。那麼把老祖捧在心中,我就是他,他就是我。即身即佛、即心即佛,是身是佛、是心是佛,即心即鬼谷子,老祖就是我的心,這是非常的重要一點,時時養成把老祖放在心中的時候,你們所做的事,即是老祖在做事,老祖在說話,但是喝酒時,就不要把老祖放在心中,這樣會把老祖灌醉。 韋公曰:「和尚所說,可不是?摩大師宗旨乎?」師曰:「是。」公曰:「弟子聞?摩初化梁武帝,帝問云:「朕一生造寺度僧,布施設齋,有何功德?」?摩言:「實無功德。」弟子未?此理,願和尚為說。」 韋刺史就問:和尚所說,和尚是為大師,是尊敬的稱呼,要做一個和尚不簡單,若是一個男眾把頭?剃掉,就稱為和尚,那不是很對,還有天地之別,那只是個出家眾、出家僧,要做到僧也不簡單。現在的佛教制度,與以前的層次有點不太相同。現在出家一段時間,就有自己的精舍。但是還要去受戒,好好修持以後,才有法師們的共證,證道以後才能成為和尚,不然,只是個出家眾而已,所以和尚的地位是非常高。 「和尚所說,可不是?摩大師宗旨乎?」所以過去六祖大師所開示、所講的法,不是?摩大師所開示的宗旨嗎?這是見性,直指人心,要大家見到自己的本性。直指人心,什麼心呢?般若智、佛性。 「師曰:『是。』公曰:『弟子聞?摩初化梁武帝。」?摩大師來到我們中原,要度化梁武帝時。 「帝問云:『朕一生造寺度僧,布施設齋,有何功德?』」梁武帝說,我一生建造寺廟,供養和尚、大僧來,我一直在做布施、設齋,度眾生,有沒有功德? 「?摩言:『實無功德。』」?摩說,實無功德。這是千真萬確。 最近有一個笑話,有一位師姐發心,布施我們的台灣祖師亭。我就把布施的名字寫在上面,照道理,不必寫上去,但是有的人,希望看到自己的名字寫在上面,才認為有功德。我就把她的名字寫上去,惹了很多麻煩。師姐就打電話來說:「師父!是不是把名字拿掉。」,我說:「不行!若是把名字拿掉,這樣,別人就不知道妳在做功德。」,師姐說:「但是親戚朋友看到就說:『噯呀!某某人布施這祖師亭。』有人就要來向我借錢。借不到錢就說:『妳就有錢去布施祖師亭。』百口莫辯,那麼親友就說有的沒有的,是是非非之事。所以布施,就不要把名字寫上。」有布施不去執著,就有功德。 為什麼沒有功德,因為布施名字寫上去,造成親友借不到錢,就造口業,造口業後,就沒有功德了。所以爾後大家的布施,我沒有寫你們的名字,大家就不要見怪。但是台中道場布施功德主,就不一樣。那麼無相功德的布施的,我都沒有寫名字。很多道場,到處可看到布施功德名字,那是尊重布施者的功德,但是有的人心念不正時,就會有很多煩惱。 布施有的也因為風俗習慣,像大陸雲夢山八卦城的布施,布施多少,就寫得清清楚楚,清清楚楚是尊重大家。台灣就不一樣。我們仙佛寺大雄寶殿在建時,有的人布施柱子,我把他的名字寫上去。再過幾天,希望我把他的名字拿掉。我問:「為什麼?」,他說:「因為朋友說:『你現在賺到錢,有錢了』」。我就把他的名字拿掉。 那麼布施說出來,就沒有功德,當時梁武帝,一直、一直的做,就有功德,但是梁武帝所問,並不是代表他自己,是代表所有尚未修行,尚未入佛門,還沒有悟道的百姓來問這個法,這並不是梁武帝還沒有開悟,不是這個意思。梁武帝是代表眾生在請法,請?摩大師開示。等於把眾生的習慣、眾生的思惟、眾生的想法,藉他的行為來請法,請教六祖惠能大師。 有一次,我與一位對佛法有研究的人在閒聊時,他就說:「梁武帝沒有智慧。」就說怎麼樣!我就說:「阿彌陀佛,罪過、罪過。梁武帝沒有錯,他是代表整個國家,對尚未知道佛法的人來請示。若是換別人來請法,這個例子,就不會被記載布施功德的事情出來,只有藉梁武帝的身、口、意及地位來請法,大家才會知道,梁武帝一生造寺度僧,布施設齋供養所有眾生,有沒有功德。」 (待續) |
本文頂端 第 80 期目錄2012-10-30 出刊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