標題:
《論文發表》 結婚禮俗及擇日之關係(一) |
作者:
文/盧進興 指導老師/賴錦勝(元然法師) |
一、前言 這學期擇日課主題是「嫁娶婚課」,元然法師學有專精,為擇日界泰斗,師父充分授權有關擇日法門,什麼都教,知無不言, 言無不盡,讓我們獲益良多。經一學期之入門課程,方知嫁娶擇日之繁雜,女命神煞竟有286條之多,毋知毋驚,越知越惶恐。 這學期的期末報告,老師以結婚禮俗為題,讓同學就各地婚嫁習俗各抒己見,自由發揮。 「婚禮」是中華民族重要習俗,一向被認為是夫婦之道、人倫之始、祖宗血脈的延續,所以男婚女嫁是個人的終身大事也是上承祖先香煙、下續子孫瓜瓞的關鍵。從男女朋友到夫婦,其間便需經過一道合法的婚姻禮俗及戶籍登記,然後始被大眾認可。 依古禮結婚有所謂的「六禮」,民間傳統婚嫁大禮中的六禮程序是: 1.問名(問八字、探門風) 2.訂盟(文定、小聘) 3.納釆(大聘) 4.納幣(大送) 5.請期(送日頭) 6.親迎(迎親) 古往今來,人們都把婚姻締結當作人生一件大事,準新人對婚禮習俗如能先有認識,婚禮準備事前有周詳的計劃安排,相信必能輕鬆的面對婚禮,順利愉快的完成終身大事。近年來社會結構改變,一切講究「新、速、實、簡」,將婚禮簡化為訂婚、結婚兩個步驟,以合乎現代需要。 一、訂婚 傳統的台灣禮俗訂婚「行聘禮品」,無論採用「大聘禮」、「小聘禮」或以「米香」、「糕仔頭」做禮餅,除了用「禮餅」為行聘的主要禮品外,還採用其他禮品來配合以示隆重,有六禮—六六大順之意,十禮—十全十美之意,十二禮—最隆重,一年12個月,每日12時辰,12含有圓滿之意。台灣是個移民社會,對於結婚嫁娶習俗閩客各有不同,南北略有差異。 古時候結婚是奉父母之命憑媒妁之言,新娘未進門之前難見其盧山真面目,故有「三腳共五目,日後無長短腳話。」笑話流傳。現今工業社會,社交頻繁,男女交往幾成氾濫,奉父母之命變成奉兒女之命結婚者多如過江之鯽,媒婆大都撿現成的,扮演象徵性的角色,輔助完成嫁娶流程。 ◎訂婚至少要準備:聘金、喜餅、金飾--戒指、手鐲、項鍊、香排、大燭、禮砲、祖金冬瓜、糖霜(冰糖)、煙、酒、麵線、福肉(龍眼乾)等等。 1.聘金--分大聘、小聘兩種,大聘如同買身錢,現今覺得對女性是大不敬,大都象徵性準備一下讓女方過目,女方實際不收大聘。小聘俗稱「尿布錢」或「奶母錢」,是表示感恩女方母親養育之恩的酬謝紅包。北部地區則說成是給新娘添製新衣衫的「做衫錢」。 2.喜餅—即禮餅,又稱合婚餅,可細分為中式圓大餅、方盒餅,或是西式點心餅,部份地區尚有米香、芝麻餅。 3.金飾--戒指、手鐲、項鍊、耳環。戒指是訂婚信物,手鐲、項鍊是男方母親送給媳婦的禮物。 4.香排、大燭、禮砲、祖金,祭拜祖先用。 5.冬瓜、糖霜、桔餅、福圓(帶殼龍眼乾)。 6.煙、酒、麵線,部份地區尚有香煙、檳榔。 訂婚當天,男方準備上述禮品由媒人帶領於約定時間到達女方家中,坐定後,媒人正式介紹雙方親友彼此認識,先介紹男方親友給女方(準新郎最後介紹),再介紹女方親友給男方。 禮品陳列就緒後,媒人居中將大小聘金、金飾、禮品點交予女方家長。女方家人親友將禮品收好,並在神案桌上陳列祭品,準備祭拜女方祖先。 新娘先奉茶(甜茶),向男方親友(由長而幼,準新郎最後)一一敬茶,男方親友要將甜茶喝完,並將紅包置入杯中給新娘見面禮叫做「壓茶甌」。 再來由女方主婚人引導新人祭拜女方家中供奉神佛及祖先,稟告今天女兒與女婿文定,昭告天地為盟,神佛祖宗為證,保祐婚姻幸福美滿。 接著戴戒指,新娘坐高腳椅子上,腳踩在低矮凳子上,新郎親自為新娘戴戒指,套在新娘右手中指上,新娘也將戒指套戴在新郎左手中指,宣示永結同心。準婆婆替新娘戴上手鐲、項鍊做為見面禮。 訂婚儀式完畢,女方端出湯圓或點心招待男方親友,在家備酒席招待男方或轉赴餐廳宴客。用餐畢,男方家長給女方「壓桌禮」,並離席準備返家。 部份地區有「送客不相辭」之禁忌,甚至男方親友不能吃完全席菜餚,大約三分之二就得默默離席,不能向女方辭行,即男女雙方不要說「再見」,以免吃盡女方家產,形如落荒而逃狀極狼狽。還有禁忌訂婚當天新郎的姑姑不能到女方家做客,說什麼生小孩會孤僻、孤達,新娘會孤獨,或旁生枝節或有離婚之虞。處於現今教育水準提升、資訊豐富的新世代,一些不合時宜的禁忌實應破除才是,而不是愚昧的以訛傳訛墨守成規。 二、結婚 結婚當天男方應備辦物品:(因各地風俗不同,以下物品種類僅供參考) 1.八卦米篩或黑色雨傘--為「避邪」之用,供新娘上轎、下轎時遮於頭頂。(新娘若有身孕宜改用黑色雨傘以免「流產」,再嫁也是不能用米篩。) 2.半豬或後腿,供女方祭祀用,此豬腿最後送歸媒人所有,謂之媒人腳。 3.全雞一隻,供女方祭祀用。鮮魚:一條,供女方祭祀用。 4.喜花--頭花(俗稱春仔花)—供新娘及女方女長輩插於頭上。 5.胸花--鮮花或緞帶花均可,插於胸前,男左女右,男方戴紅色,女方戴粉紅色。 6.捧花--鮮花束宜搭配禮服及髮型、色系,以襯托整體美。 7.瓦片、烘爐、木炭或檀香、茉草—新娘下轎後入門前須跨過烘爐(內燃木炭或檀香、茉草),再踩破瓦片。過烘爐,叫做「生炭」為「傳宗接代」之意,亦有清淨除穢化煞之涵意。「破瓦」--瓦破人無破之意。 8.柑橘--二粒,用紅紙圈起來,請新娘下轎用。 9.湯圓--男方祭祀神佛祖先時用;新郎、新娘進房後須吃「圓仔湯」(新娘圓仔),表示團圓美滿幸福,及分請親友、鄰居一同沾享喜氣。 10.結婚證書及印章--觀禮用,備妥結婚證書二份及印章(男方主婚人、女方主婚人、證婚人、介紹人、新郎、新娘)。 11.鞭炮--四串,分別於出發迎親、迎娶回門、宴客開始、送客各燃一串。 12.排炮--前導車於出發時、到達女方家前、從女方家出發時、到達男方家前及沿路各路口、橋頭均須燃放。 13.香排、大燭、炮城、祖金--新郎新娘拜堂祭祀用。 14.紅圓、發粿--新郎新娘拜堂祭祀神佛祖先用。 15.親家帖、母舅帖--新郎邀請未來的岳父母及舅父母不可用一般喜帖,依禮須親自呈送特製的「親家帖、母舅帖」邀請,以示尊重。 訂婚後至結婚日期當中有一個「安床」的過程。 ◎安床 通常「嫁娶吉課」即列有「安床」的日時,依時辰及坐向將新人的床舖移置於正位即可。安床後要請生肖屬「龍」的孩童在床上跳躍翻轉,俗稱「翻床、翻舖」,為「早生貴子」的象徵。 「安床」後也不能空床,亦忌新郎單人獨睡,所以大喜之前,準新郎睡覺時,需由一少男陪伴,或是找個小孩子陪準新郎睡。現在年青人都在外地工作,權變方法是將新郎、新娘衣褲各一套,晚上鋪開放置床上,白天收起摺疊起來。 ◎拜天公 在台灣中南部,男方迎親前日,會在家門前搭棚設壇叩謝「天公」(酬神、謝神),感謝眾仙佛保佑新郎順利長大成人,如今即將娶妻完婚,所以特於「結婚日」前「拜天公」以「酬神」。現今為求方便省事,大都準備供品前往當地天公廟祭拜叩謝天恩。 ◎結婚當天女方應備辦物品:(因各地風俗不同,以下物品種類僅供參考) 1.扇子:扇尾繫一紅包和紅絲巾手帕,於起轎時丟出車外讓弟妹拾回,俗稱「放性地」,即放下「性子」,才不會把任性的脾氣帶到夫家。 2.青竹掃:青竹一枝,連根帶葉代表「透腳青」,表示翁姑夫婦子孫都有福氣健在的吉兆,青竹有「節」表示新娘有「節」。上面綁一塊豬肉,為祭白虎神煞之意,保護新娘不被傷害。 3.木炭:「炭」與「湠」同音,「生湠」為「繁衍」之意,帶有「多生子女」之意。 4.芋頭:「落地生根」之意。 5.蓮蕉花:「連招生子」之意。 6.石榴:石榴因種子繁多,有「多子多孫」之意。桂花:「早生貴子」之意。 ◎食姊妹桌 新娘結婚前數日,由至親者(伯、叔、舅、姑、姨及姊夫等)款待,謂之「餞別」,現今人情淡薄,大都無此禮節,改以衣物、家電用品或金飾贈送給新娘做禮物謂之「添粧」。 新娘子在出嫁當天辭祖前(或前一夜),由兄弟姊妹(取奇數人),請新娘入座成偶數,新娘腳墊小椅(象徵婚後幸福美滿),一起吃飯,由長輩以筷子夾數樣菜入新娘口,邊說吉祥話,每位分一份紅包,表示離別,俗稱「食姊妹桌」。 ◎迎娶 1.迎娶人員(連同新郎)取偶數為佳。(六、十、十二人、十六人) 2.喜車二、六或十二部(視女方陪嫁人數而定),每部車均坐偶數人。 3.貼雙喜字在喜車前擋風玻璃右上方,車外門把繫上同色系彩帶,以資識別。 4.新娘禮車外加二條大紅帶及車彩或將鮮花置於引擎蓋上。 5.出發前編整車隊,第一部為前導車,坐前座者負責帶路及沿途燃放鞭炮,現今環保意識強烈,僅象徵性於出發、上、下轎及重要處所燃放。 6.新娘禮車不可編在第四部(通常在第二部),媒人坐前座,新郎及花童坐後座。 7.男方主婚人或長輩陪同新郎燃香祭祖,稟告神佛祖先即將出門迎親並保佑平安順利。 8.擇吉時出發,前導車燃排炮,門前燃放長串鞭炮,車隊依序出發。 9.前導車於接近女方家門附近,即應燃炮告知即將抵達消息,待女方燃炮表示歡迎後緩駛進入。 10.女方由一位男親友(晚輩)為新郎開車門,新郎給該開車門的人一個紅包後持捧花下車。 11.女方親友將祭祀物品擺於神案前準備祭祖。 12.女方請新郎及迎娶人員吃湯圓(不可吃完)、喝茶。 13.新娘化妝打扮完畢,先行吃姊妹桌,後由媒人及福婆(好命長輩)扶出廳堂。 14.新郎新娘並立,面向仙佛祖先神案(男右女左),由新娘母舅點燭及點香,向仙佛、祖先上香行禮祭拜。 15.女方主婚人坐於廳前,新郎新娘跪於面前,由女方主婚人面誡兩人要恩愛相處,新郎新娘行三叩禮,女方主婚人將新娘頭紗蓋下,給新郎新娘各一個紅包並將兩人扶起。 16.新郎新娘左右轉,成面對面,新郎將捧花交給新娘,兩人相互行三鞠躬禮。 17.吉時到,新娘由新郎、福婆攙扶(男左女右),一起走出大廳(不可踩到門檻),媒人在門外,手拿八卦米篩(或黑色雨傘),遮於新娘頭上。 18.新娘先上車,新郎由另一車門上車(男左女右)。男方迎娶人員將女方準備之青竹、甘蔗,繫於禮車車頂,並於根部掛豬肉一片及一個紅包,此為祭白虎煞之用。 19.男方安排女方陪嫁人員上車。(每部車均需坐人,以偶數為佳) 20.前導車燃炮出發,女方亦應鳴炮以示吉避邪。 21.禮車開動之同時,新娘從車窗丟出一把扇子(扇尾繫一紅包及紅絲巾手帕),給弟妹撿,稱「放性地」(放下性子)。或意謂留扇(善)給娘家,及感情不散之意,新娘亦不可回頭看。 22.禮車開動之同時,女方主婚人或用臉盆(或碗)裝水潑向車後,表示「覆水難收」,叫新娘不要回頭(或後悔)的念頭。 23.喜車抵達男方家門時,男方立即鳴長炮歡迎,介紹人(媒人)先進廳門,取緣粉在手,唱道:「人未至,緣先到,進大廳,得人緣。」新郎先行下車,男方另一位男孩端紅盤捧紅柑開車門恭請新娘下轎,俗稱「請出轎」,通常用橘子或蘋果等作為請出轎見面禮,以示吉祥甜蜜,新娘則送給該男孩一個紅包,媒人向新郎新娘撒緣粉。 ◎進房 1.進大廳:男方大廳門檻需置火盆(過火避邪及昌旺),亦有用踩瓦片(破煞),也有用檀香及茉草(親香儀)也屬於避邪之意,新娘進門「過火」與「破煞」均做了,接著就拜堂。新娘進大廳與拜堂,習慣上有族長或媒婆會唸四句聯祝賀詞。 2.拜堂:男方由族長或母舅主持拜堂儀式。採男左女右而立,稟告神佛列祖列宗,並向父母親行拜見禮,其次夫妻行三鞠躬禮才進入洞房。 3.進房:新房內兩張椅子並排上舖一件男長褲(象徵夫婦同心協力,榮辱與共),新郎新娘進洞房並肩而坐,女方的伴嫁女伴也紛紛進入。 4.媒人端湯圓請新娘新郎吃,表示圓滿甜蜜幸福。新娘新郎也要回報紅包。 ◎吃甜茶與四句聯 台灣南部習俗,結婚當天宴請至親好友之後,至親好友及賓客為了親睹新娘的風采,要求新娘捧「甜茶」請長輩親戚,俗稱「吃新娘茶」。 1.食新娘茶要講究倫理,以長輩至親為先,然後才輪到平輩和朋友,座位也要按輩份安排。新娘奉茶時,通常由媒人陪隨一一介紹長輩,新娘要尊稱長輩的稱號。長輩接受奉茶時,應口唸「四句聯」吉祥語以為祝賀,俗稱「吃茶四句聯」。例如: △新娘生美看現現,尪某一對好姻緣,食茶愛講四句聯,榮華富貴萬萬年。 △來吃新娘一杯茶,乎你明年生二個,一個手裡抱,一個土腳爬。 △手提紅包壓茶甌,新娘囝婿平平熬,尪某恩愛好到老,百子千孫好出頭。 △茶盤圓圓,茶甌深深,甜茶甜甜,明年生雙生。 △今日好日子,兩姓結蓮理,一對好夫妻,事事攏如意。 △甜茶著愛喝乎乾,囝婿卡緊做阿爸。 2.新娘收回茶杯,每位親友贈送一個紅包給新娘。 3.新娘贈送禮物給每位參加「食甜茶」的親友,如化妝品、香皂、洗髮精、沐浴乳……等,以示禮尚往來,給翁姑的禮品要豐厚一些。 (待續) |
本文頂端 第 82 期目錄2012-12-28 出刊 |